吴晓灵:呼吁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 为企业服务

发布时间 : 2016年07月18日

由泰康资产承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6北京年会”于7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出席并发表演讲。


结构改革是走出金融怪圈的正确选择

吴晓灵介绍说,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起伏跌荡,国内经济发展金融转型升级进入新常态,金融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全球进入了完全的“信用货币时代”。因此,失去控制的国际贸易促成了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平衡。

她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源于失衡的经济结构、源于不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和监管的缺失,但是金融危机以来,除了完善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再宽松之外,各国并没有在结构调整中做出实质的努力。宽松的货币政策、超低的市场利率、乏力的市场需求成为许多国家金融市场共同的特征。结构改革是走出金融怪圈的正确选择,这需要政治家有改革的勇气,获得社会的支持。

中国是最有条件实行变革的国家

吴晓灵表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各国民众寻求变革的诉求中,中国应该是最有条件实行变革的国家。中国有实现中国梦的追求,中国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有许许多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中国各种要素的低效率配置是未来提高效率的基础。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真正成为良好制度的供给者,中国才能让社会的潜力得以迸发。在结构性改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有正向激励作用的财税政策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政策。在中性货币政策框架下,金融也应该发挥“扶优限劣”的积极作用。

她说:“之所以说要在中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让金融发挥作用,是因为近几年的危机后的实践证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解决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而过多的流动性反而促成了金融资本以套利为动力的无序现象,不断冲击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机构扭曲的行为是利润压力的结果

她表示,走出金融自我服务的怪圈,要回归金融的本源服务业,服务于商品交易、服务于物质文化生产、服务于科技创新。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利润会枯竭,自我循环产生的利润只是信用“泡沫”的膨胀,迟早有一天会破灭。税收是明面上的国民收入分配,通货膨胀和涉及到民众的福利是桌边下的财富再分配。因此,她认为,名义正利率更有利于建立透明的国民分配体系。

吴晓灵说:“由于经济增长的乏力,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用到了极致,现在大家都把希望寄托于负利率,负利率到底在金融市场的运行当中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一个名义上的正利率更有利于建立透明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因为实际的负利率会经常存在的,但是名义的负利率到底对社会上发出什么样的价格信号是值得研究的。”

她认为,金融回归本原要关注实体经济的交易需求和融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了解需求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在实体经济困难的时期,放低对金融利润的追求有利于“放水养鱼”,一些金融机构扭曲的行为是利润压力的结果。

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进行金融创新

吴晓灵表示,经济困难时期,降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要求,是逆周期调节的题中之意,没有银行放贷的动力和能力,经济发展走不出困境,再健康的金融市场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银行追求经济利润有自身发展的正当需求,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危机以来,很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倒闭的时候动用了公共资金,因此加大金融机构自身的偿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她说:“如果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银行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发放贷款,而且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过多有利润的考量,我想对实体经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当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应该让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更多的资本的补充。当实体经济困难的时候,应该适度的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而不顾企业的发展,那么银行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她表示,金融回归本源是培育金融成长的土壤,搭建金融人才成长的舞台。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进行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业就有着巨大的回旋余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